含山釀酒歷史久遠,清代運漕地處稻米主產區,由于緊臨蕪湖又有水道相通,自然形成了蕪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精明的徽商看中了這塊商業寶地,紛紛進入運漕經商,運漕的釀造業也隨之空前發達。鎮上有大小糟坊10多家,如洪義泰糟坊、龍集糟坊、王家糟坊、蔣家糟坊等。其中以洪義泰糟坊最為有名,其生產的“大麥燒”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聞遐邇,深受民眾喜愛。“大麥燒”酒是以優質大麥和酒曲釀制而成,酒香撲鼻,入口醇綿,“五加皮”酒是以陳年白酒為酒基,加入中藥五加皮制成。生產中嚴把用料關,從不摻假以次充好,其次注重工藝、嚴把釀造時間關,時間不到的產品一律不出廠、不出售,正因為洪家講究質量,其產品聲譽極好。
運漕酒廠的前身是洪義泰糟醬坊,1949年12月以洪義泰為首的三家糟醬坊合并成立皖北行署運漕酒廠,1956年更名為含山運漕酒廠,后改為安徽運漕酒廠,洪義泰后人洪建華作為“私方代表”參與企業釀造技術管理,使洪義泰的傳統釀造技術一直延用至今。20世紀80年代運漕酒廠收集整理傳統配方研制出“運沉香”酒,它以陳年白酒為酒基加入冰糖、黨參、當歸等十余種中藥,采用特殊工藝精制而成,酒體色澤金貴,芳香醇正,入口綿甜,營養豐富,是四季皆宜的飲料滋補酒。此后采用人工老窖泥優化培養,革新釀造工藝,生產的運漕大曲、運漕特曲、運漕糧液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2003年企業改制后,運漕酒廠開發“運酒”系列產品,延續傳統工藝,結合現代釀造技術,選用優質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采用小麥為原料制成高溫曲,中溫曲作為糖化發酵劑,生產前將糧食粉碎,經潤糧、蒸煮、攤涼,加高溫曲、中溫曲入泥窖固態發酵,采用混蒸混燒,蒸糧取酒同步,分層緩火蒸餾,中溫流酒,量質摘酒,分級儲存兩年以上,再經組合降度,包裝出廠。運酒系列產品已銷往省內外市場,運酒品牌知名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保護傳統工藝,挖掘運酒文化,提高運酒文化的品味,是運酒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歷史淵源
含山釀酒歷史之久遠為裕溪河流域之最,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釀酒作坊。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的凌家灘古遺址離運漕近在咫尺。凌家灘是新石器晚期一處大型聚落遺址,是早期城市的雛形。建有居住區、祭祀區、墓葬區和大面積紅燒土建筑遺跡。有高度發達的手工作坊,發掘出土一批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中,有大量的陶制酒杯、酒盞、酒壺等器具,足以證明凌家灘當時就有釀酒業的存在。隨著凌家灘祭壇和大量酒器、酒具的發現,說明凌家灘先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靈時,已把酒作為祭祀品,同時也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普遍飲品。因此,在5500年前凌家灘先民已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并且形成釀酒作坊,批量生產。
商周時期含山農業發達,釀酒盛行。仙蹤鎮大城墩古遺址,是一處從新石器晚期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歷時二三千年的大型古遺址。在這處遺址中發現了酒器青銅爵和青銅觚,還發現了碳化稻谷,經鑒定為秈稻和粳稻,說明商代時含山的先民已廣泛種植這兩種水稻,并用稻米釀酒。
裕溪河流域釀酒歷史源遠流長。無為襄安出土有戰國時期的陶制 酒杯和盛酒的原始瓷甑;廬江縣發掘出土了商代的飲酒器青銅爵和盛酒的青銅缶;居巢區(今巢湖市)發掘出土西漢時盛酒的銅提梁壺和飲酒用的漆耳杯、銀耳杯。這些實物充分說明春秋戰國后以含山運漕為中心的裕溪河流域同樣是中華釀酒業的發祥地之一。
運漕一帶的釀酒雖然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但三國時期吳魏之間的拉據戰,則大大拓展了釀酒的規模,也帶來了全新的北方釀酒技術。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后,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業已形成,但曹操不甘盤據北方,仍存心吞并富庶的江南,繼而一統天下。在其后8年時間,曹魏與孫權在巢湖沿岸4次交戰。第一次和第三次是東吳孫權主動出擊,戰場主要發生在合肥。而第二次和第四次則是曹操主動伐吳,戰場主要發生在東關一帶。曹操的大軍將北方的九醞春酒釀造技術帶到了東關地區,并大規模釀酒供軍中飲用,一則穩定軍心,二則驅寒避濕。曹軍退走后,其帶來的釀酒技術流傳到運漕一帶民間。
明清時期,含南的運漕、東關、銅閘、陶廠、林頭一帶糟坊星羅棋布,并形成了許多民間飲酒禮儀習俗。如結婚要喝喜酒、交杯酒;生孩子要喝滿月酒、百日酒;老人做壽要喝壽酒;蓋房要喝上梁酒;商家要喝開業酒、分紅酒;交往要喝送行酒、接風酒等等。四時八節更是離不開酒,以至于無酒不成席。這些飲酒習俗的形成正是建立在含山發達的釀酒業基礎之上,也是含山酒文化的集中體現。
清代由于軍政重臣李鴻章的許多重要親戚都在蕪湖,其中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幾乎全家在蕪湖,李鴻章為照顧其家族利益,想盡辦法將鎮江七浩口米市搬遷到蕪湖來,蕪湖米市逐漸繁榮,成為中國四大米市之首。運漕由于緊臨蕪湖,又有水道相通,運漕的楊柳圩、無為的上下九連圩都是稻米主產區,于是運漕自然成了蕪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精明的徽商看中了這塊商業寶地,紛紛進入運漕經商,運漕的釀酒業也隨之空前發達。鎮上有大小糟坊10多家,其中以徽商洪義泰糟坊最為有名,其生產的“大麥燒”、“五加皮”兩種酒在裕溪
河流域名聞遐邇,深受民眾喜愛。1949年,含山將運漕洪義泰、森和協記、錢競發3家私人糟坊合并成立了皖北行署運漕酒廠,年產白酒200噸。1956年改名為含山縣運漕酒廠。20世紀50年代,運漕酒廠收集整理傳統配方研制出運沉香酒。80年代酒廠又開發第3代運沉香,改良酒基和配方,采用特殊工藝精制,是四季皆宜的飲料滋補酒。運沉香酒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全國輕工業優質產品稱號。1985年,含山運漕酒廠開始開發運漕曲酒系列產品,選用上等高梁、玉米、大麥、小麥、碗豆五糧為原料。1986年又采用人工老窖泥優化培養,革新釀造工藝,生產出的運漕大曲、運漕特曲、運漕糧液,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濃郁,醇甜爽凈,回味悠長。投放市場后,立刻暢銷省內外,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含山小茅臺”。1992年“運漕牌”運漕特曲榮獲“消費者喜愛的白酒”稱號,1993年被中國優質白酒精品委員會評定為“優質白酒精品”,1995年被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咨詢中心確認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
2003年10月,運漕酒廠成功實現改制,企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新的運漕酒廠繼承五糧釀造工藝,對白酒生產主體部分大曲生產線和灌裝線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聘請國家級調酒師常年駐廠進行技術把關和新品研發。運漕白酒品種更全,口感更佳,更適應各層次消費需求,暢銷省內外。
基本內容

運酒延續傳統工藝,結合現代技術釀制而成。一是糧食選取東北優質高粱,地產優質大米、糯米,皖北的優質小麥和玉米為主要原料,二是用皖北當年的優質小麥為原料在盛夏季節制成的高溫曲(伏香曲),在秋季制成的中溫曲(桂花香曲)作為糖化發酵劑。三是嚴把釀造工藝關,生產前將糧食粉碎,利用母糟中多余的水分及香味物質進行潤濕糧粉,經蒸煮、攤涼、加高溫曲堆積發酵,加中溫曲入泥窖固態發酵,基礎酒發酵周期為60天以上,調味酒采取特殊工藝發酵,發酵周期為180天以上。運用混蒸混燒,蒸糧取酒同步,分層起糟,分層堆糟,分層緩火蒸餾,中溫流酒,量質摘酒,分級儲存兩年以上,在經組合降度,精心調味,穩定陳釀后,經理化檢驗,符合優級國家標準后包裝出廠。其酒體具有濃香醬香兼有為主體的幽雅馥郁香氣,其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濃郁,醇甜爽凈,回味悠長。
相關制品及其作品

1、洪義泰糟醬坊生產的“大麥燒”酒,“五加皮”酒
2、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生產的高梁酒、芋干酒、稗子酒、運沉香、運漕大曲、運漕特曲、運漕糧液。
3 、運酒系列產品
運酒系列:運-9、運-6、好運來
古漕運系列;尚品、珍品、名品、5年原漿、6年原漿、9年原漿、12年原漿、20年原漿
運漕系列:十年窖藏、鴻福盛世、優雅運漕、金質老窖
打工皇帝系列:新起點、步步高、大兄弟、開拓者
其他系列:滿地金、運漕玉液、運佰年、天下運、大麥燒
傳承譜系
含山縣釀酒歷史之久遠,為裕溪河流域之最。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釀酒作坊。三國時期,曹魏與孫權在巢湖沿岸四次交戰,主戰場在含山東關一帶,曹操將北方的九醞春酒釀造技術帶到了東關地區,大規模釀酒供軍中飲用,曹軍走后,其帶來的釀酒技術流傳到運漕一帶民間。到清康熙年間,由徽商洪氏在運漕開辦洪義泰糟醬坊,延用運漕區域釀酒方法,其間生產的“大麥燒”“五加皮”酒在裕溪河流域名聞遐邇,五加皮酒有祛風鎮痛、強筋健骨之功效,從事水運的船民尤為喜愛,光緒年間洪家三兄弟即洪伯雄、洪俊杰、洪俊三,老大洪伯雄在祁門繼承祖業,老二洪俊杰在蕪湖分號經營,老三洪俊三在運漕本號經營,其規模在運漕釀造業中最大,鼎盛時期在蕪湖、揚州、巢縣設有分號。1949年12月以洪義泰為首的三家糟醬坊合并成立的地方國營企業,先為“含山縣專釀專賣運漕分銷處”,洪義泰的后人洪建華作為“私方代表”參與企業釀造技術管理,使洪義泰的傳統釀造技術一直延用至今。后為“皖北行署運漕酒廠”,1956年改為“含山縣運漕酒廠”,1994年更名為“安徽運漕酒廠”,1995年12 月組建安徽運酒集團。2003年企業成功改制,企業秉承質量為本,誠實守信,以優質產品占領市場,延續傳統工藝,結合現代釀造技術,使運酒系列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代表性傳承人
洪伯雄(1881—1950)徽州祁門人,早年受過高等教育,在祁門繼承祖業
洪俊杰(1884—卒年不詳)徽州祁門人,在蕪湖洪義泰分號經營
洪俊三(1888—1957)徽州祁門人,運漕洪義泰商號第三代掌門人,做生意注重質量和聲譽,以質量求生存,靠生意拓市場,是他的經營之道。生產嚴把用料關,從不摻假以次充好,同時注重工藝,嚴把釀造時間關,正因為洪家講究質量,其產品聲譽極好,洪義泰生產的“大麥燒”“五加皮”酒,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洪建華(1901—1968)徽州祁門人,在運漕洪義泰本號經營,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參與私營企業改造,并作為“私方代表”參與企業生產管理。
陳克信(1911—1984)無為人,新中國成立前,先后在運漕多家糟坊幫工,其中在洪義泰幫工時間最長,后到南京金陵酒廠任技師,1951年到運漕酒廠工作,先后任釀造生產組長,生產股長直至退休。他采用的低溫發酵操作法在全省得到推廣,同時在傳統釀造工藝上,不斷改進創新,使產量質量得到提高,多次受到中央省市縣表彰。
胡國棟(1935—)含山運漕人,1954年進運漕酒廠,從事制曲、釀造工作,先后擔任制曲組長,釀造組長,車間副主任,1978—1993年任生產股長,后任工會主席退休。
衛朝?。?948—)含山運漕人,1970年進運漕酒廠,一直從事制曲釀造工作,先后任制曲組負責人,釀造車間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生產副廠長。
張啟祥(1962—)含山運漕人,1982年進運漕酒廠,隨父在釀造車間上班,一直從事釀造工作,現任釀造車間組長、技術負責人。
王傳香(1980—)含山環峰人,2003年進運漕酒廠,先從事檢驗、質檢、酒體設計工作,后從事釀造,2010年晉升為釀造助理工程師,現任廠長助理,分管釀造、質檢工作。
主要特征
1、選取優質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
2、自制高溫曲、中溫曲
3、延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釀造技術
4、保障酒體儲存期限,組合降度,精心調味,穩定陳釀后,包裝出廠
重要價值
運酒歷史悠久,由于延續傳統釀造技藝,結合現代技術釀制而成,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20世紀90年代被群眾親切稱為“含山小茅臺”,運酒系列產品目前營銷市場在省內全覆蓋,省外市場也在迅速擴張。1988年“運沉香”酒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全國輕工業優質產品稱號,1993年運漕牌“運漕特曲”和“運漕糧液”雙雙榮獲中國優質白酒精品稱號,隨后在泰國曼谷國際白酒博覽會上“運漕特曲”評為金獎,“運漕糧液”評為銀獎,1994年運漕牌“運漕特曲”榮獲安徽省公認名牌稱號,1995年被國家經貿委經濟研究咨詢中心確認為“中國公認名牌產品”,2005年“天下運酒”“古漕運酒”榮獲安徽省質量放心產品,2010年“古漕運酒”被評為安徽省十大名酒。
瀕危狀況
1、 釀造工大多數已退休,傳統釀造勞動強度大,后繼乏人;
2、傳統釀造技藝文字記載少,僅憑健在老人敘述不全,亟待整理收集;
3、釀造專業技術人才匱乏。